奇秀百科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名不正则言不顺什么意思(“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出处?)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8 08:22:34    

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代行相事的职务,却遭到小人的暗算和排挤,得不到发展实行自己的新政,于是决定离开鲁国,寻找更好的明君,借以让自己的新政继续发展下去。

在离开鲁国去往卫国的途中,路上的人越来越多,途经的村寨也越来越密集繁华,大片大片的农田连成片一望无际,看上去卫国的物质条件远盛于鲁国,这不尽然大家信心大增。

这时驾车的子路突然问到孔子:“如果卫国君主邀请您主持政务,您老准备从那里开始入手。”孔子听到子路的话后,几乎不假思索的回答:“那肯定是正名了”。子路听到大为不解,觉得太过于简单和迂腐了。

于是孔子向子路解释道,卫国的政治比鲁国更加糟糕,就是一团乱麻。

卫国国君卫灵公身为一国之主,却没有掌握全部大权。

君夫人南子野心勃勃,分走了一部分权力。

国君与前夫人所生太子,卫国大位继承人,也分走了部分权力。

最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

卫灵公身为国君,夫人南子理应服从国君,辅助国君治理国家,这才符合君夫人的身份,但是竟然与国君丈夫相对抗。这不符合作为妻子的职责,这就是名不正。

而太子,身为国君的儿子,理应辅佐父亲治理国家,如今却与父亲争权夺利。

国君没有掌握好自己的权利,妻子没有遵守自己的本分,儿子没有遵守自己的义务,“名”乱了,则政治分散混乱,孔子认为正名是解开卫国权利分散的关键。

接着孔子就讲出了那句名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意思是说:“名不摆正,说的话就没人听;说的话没人听,事业就无法发展”。

卫灵公失能失位,该管的管不了,想完成的事,手下的人不能团结一致,甚至阻挠,命令、号召、要求,除了各自的死党外,别人不会遵从,当然也就做不成事。自然就失去了威望和权威,实现不了伟大的政治目标,完成不了国家发展的愿望。

妻子和太子分别站在了对立面,三方互相争夺资源,导致资源不能统一支配,减缓国家的发展,人才分散不同的阵营互相对立,导致人才内耗,政治建设无法有效发挥。

怎么正名呢?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前一个字表示的是“名”,后一个字表示的是“分”。

认清自己角色位置,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