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客家凉帽稍有不同,一般无顶,中间开孔,另有一些则有顶,不开孔。带顶凉帽一般会像斗笠一样铺上防雨材料,或笋壳,或油纸,或涂以桐油,必要时可临时当斗笠使用,开孔凉帽则不具备防雨功能。凉帽直径约30厘米,帽檐下缀两条结系用的布条,未婚女孩会在布条两端挂上彩带,以示未出阁。
客家凉帽的起源民间有多种传说,主要有三种:
一传客家先民迁到赣闽粤边区后,由于山多地少,生存环境恶劣,妇女要同男子一道外出耕作,开山种地,但按中原礼俗,女子是不便抛头露面的,因此客家先民就想出一个办法,在斗笠周边加上黑布就可避免违俗了。后来,这种斗笠配布帘的头饰逐渐发展成了凉帽。
二传几百年前,北方连年战乱,有一位皇亲贵族公主和难民一起逃到了南方的一个小山村。这时敌兵追来,眼看公主要遭难,旁边刚好有几个正在织篾的篾匠。他们灵机一动,将织竹帽的半成品扣在公主头上,客家妇女又马上用黑布头巾往竹帽上一搭,挡住了公主脸庞,拉她在田里劳作,公主因此躲过一劫。竹帽加上黑布,便成为客家凉帽的前身。
三传客家凉帽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发明的。据说苏东坡被贬惠州时,有一天携爱妾游花园(另说是在菜园种菜),为不使爱妾受风吹日晒,他便特制一顶“中开一孔”的竹笠给她。“中开一孔”是为了适应他爱妾的发髻。后来,客家妇女纷纷效仿制作,相袭沿用,于是客家凉帽就出现了。凉帽诞生后,它轻巧、凉爽、遮阳、美观的特性很快就受到客家妇女的喜爱,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