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秀百科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350家“世界500强企业”扎根广东!广东营商环境一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9 15:55:00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驻穗记者 姚嘉莉

超350家“世界500强企业”扎根广东。良好的营商环境成为广东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底气所在、根基所在。9月9日,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专场)在广州召开,聚焦广东营商环境提升,为持续改善和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把脉定向。

广东底气满满:

外商投资活跃,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

近年来,广东扎实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努力为各类经营主体打造广阔发展空间、厚植投资兴业沃土。广东省人大监察司法委主任委员黄汉标介绍,从全国工商联最近一次发布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评价结果来看,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得分居全国第二,企业家口碑投票数名列第一。广东市场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均成立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立足实际迭代出台营商环境改革政策。广州、深圳着力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

广东市场准入更加便捷,推进深圳、横琴、南沙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落地,在实施应用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准入标准、优化先进技术应用市场环境等方面率先探索;企业开办实现“一天办结”、网办率达99%。要素支撑更加有力。今年广东获批新增建设用地基础指标13.86万亩,居全国首位。截至7月底,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动银行机构累放贷款总金额2.43万亿元。推动超万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今年登顶全球百强榜首。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吸纳超过10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留粤来粤创业。

广东外商投资活跃,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提升。实施“招商引资20条”等政策,累计吸引超350家世界500强企业布局广东。今年1至7月,广东省新设外资企业1.7万家,同比增长32.7%;实际使用外资656.7亿元,增长8.2%。实施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推进广州、深圳、东莞试点国家智慧口岸建设;首创跨关境海空联运通道,打造香港国际机场东莞空港中心;横琴口岸实施客货车“联合一站式”创新查验模式,通关缩至2分钟。大湾区规则衔接更加紧密,落地“湾区社保通”“港澳药械通”“跨境理财通”“政务服务跨境通办”等措施,发布244项“湾区标准”,发放178张“湾区认证”证书,跨境职业资格互认持续扩大。

卡点堵点仍在:

广东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制度体系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前,广东省营商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不错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卡点堵点问题,比如“玻璃门”“弹簧门”等隐性壁垒尚未完全消除,融资难等问题依旧困扰着不少经营主体。尤其,当前国际经贸环境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广东营商环境的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与机遇。

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黄新飞指出,当前,在全球营商环境竞争日趋激烈、国际规则体系加快重构的背景下,广东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制度体系,必须围绕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从改革节奏与政策逻辑出发,构建清晰的短期—中期—长期递进式推进路径,推动从“政策优化”向“制度塑造”全面跃升。他建议,在广州、深圳等基础条件成熟地区率先试点推广“容缺审批+信用承诺+联合验收”机制,实现“标准预审、承诺即批、验收即用”,提升企业获得开办许可的便利性与可预测性;应依托自贸区、大湾区核心平台,加快开展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体系的试点接轨。可率先在南沙探索“数据跨境合规白名单制度”、在前海试点“外商投资安全审查便利机制”、在横琴构建“知识产权一站式司法保护平台”。

"全面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对广东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会长、国众联集团董事长黄西勤指出,虽然目前广东已走在前面,但在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仍面临挑战。一是数据资产确权登记根基不牢,评估体系待完善;二是数据应用场景覆盖有限,复合人才支撑不足。她建议,加强数据要素市场供给侧改革,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开发,打造更多普惠金融、民生服务、产业治理、绿色金融等领域的数据应用场景,建立“数字技术-产业转型-民生服务-绿色发展”全链条融合体系;加强数据要素市场能力建设,培育数据资产管理、评估、合规等领域复合型人才;积极对接国际数据要素市场,打造要素流通全球数据枢纽,完善粤港澳数据“直通车”机制;支持数据资产金融化,探索开发流动性强的数据资产证券化产品。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工商联主席、总商会会长,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指出,民营经济发展在面临新机遇的同时,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要素支持和服务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困难与障碍。他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包括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落实公平待遇和进一步推动民营高科技制造业头部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