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秀百科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闻周刊丨从零重构硬核突围,中国“芯”迭代升级中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5 07:24:00    

本周,在中美两国的半导体领域,出现了极富历史感的一幕,对中国来说,又是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刻。华为发布了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自研“鸿蒙电脑”,从而让大家对下一步充满了新的想象。对美国来说,面对当下局面,它的代表企业英伟达的CEO表态说,美国对华出口管制“代价巨大”且“非常痛苦”。但是,美国商务部则不为所动,依然继续调整升级着新的遏制政策,除了继续限制中国进口先进芯片,他们又增加了一个新目标,那就是要在全球市场封杀中国的先进芯片。

围绕着芯片,美国的封锁打压到底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收场?不断取得突破的中国芯片,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这里是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商务部总部,十几天前,其工业与安全局发布的关于AI芯片出口管制的指南,再次以霸凌和威胁的手段,意图在全球市场,封杀中国的高端芯片。这份指南,直接点名华为“昇腾”AI芯片,声称在全球任何地方使用“昇腾”芯片,都将违反美国出口管制规定。从15日到22日,8天时间,中国商务部和外交部,已先后五次对这份所谓的指南,进行了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的反对下,美国商务部网站此后调整了管制指南的措辞表述,将“在世界任何地方使用华为昇腾芯片均违反美国出口管制法规”调整为“警告业界使用中国先进计算机芯片,包括特定华为昇腾芯片的风险”。对于这样的调整,本周一,商务部发言人表示,指南本身的歧视性措施和扭曲市场本质,并没有改变。

王宁认为,美国的新芯片政策,标志着美国限制策略的转变,从技术获取环节转移到了技术应用环节。过去,美国主要通过限制高端芯片出口、阻碍中国获取先进算力,在AI技术研发的源头进行遏制。如今,美国正将限制重点放在应用层面,通过延缓中国国产芯片的市场推广,阻碍中国AI产业基于国产芯片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应用生态。

几年来,美国对中国的芯片禁令,已经有多个版本。不仅限制中国企业购买美国芯片,还限制与芯片生产、设计、软件等有关的关键设备和技术,更是拉拢盟友,把半导体产业链的关口越收越紧,形成小院高墙式的同盟。上届拜登政府发布的《人工智能扩散规则》,将世界各国分为三个等级,中国等22个国家,被完全禁止进口美国的先进AI芯片。然而,随着中国自主研发的昇腾芯片性能不断取得突破,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美国旧有制裁政策的破产。在特朗普政府芯片新政策发布的同时,拜登政府的《人工智能扩散规则》也宣布撤销。

在专家看来,中国芯片的长足进步,以及Deepseek等大模型的迅猛发展,显然对美国在AI芯片领域的主导地位构成了新的挑战。然而,美国关于AI芯片出口管制的新制裁政策,同样未必能如其所愿。凭借完善的产业基础、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及丰富的应用场景,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完全能够不断提升竞争力,缩小与美国AI技术领域的差距。

回头看,美国这一轮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打压,从2016年就已经开始。那时,美国首次将中兴等中国芯片企业列入所谓的“实体清单”,在技术上进行各种限制,此后更是对中国芯片相关产业展开层层围堵。但是,恐怕让美国方面意想不到的是,制裁和打压没能压住中国芯片的发展,反而极大地激励了中国的创新体系。有机构预测,我国今年AI服务器外购芯片比例,预计会从63%降至42%。可以说近十年时间,我们有幸一起见证了中国芯片的自立自强。

以打压为目的,以限制为手段,美国政府已经持续多年的对华政策,给美国企业带来的,是发展,还是灾难?本周,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的表态,就受到多方的关注,因为他已经不止一次地表达着这样的担忧:“四年前,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接近95%,如今仅为50%。”,黄仁勋更是直言:“对华芯片出口管制,是失败的”。

市场已经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那种既对华限制出口高端芯片,又不想放弃中国市场,于是便将芯片降低配制再销往中国的做法,已经不太可能持续下去了。

本来,出口到中国的H20芯片的性能,仅有英伟达顶级芯片H100的三分之一,但即使如此,美国政府的最新决定是依然要限,有舆论就分析,对比黄仁勋的表态和美国政府的做法,说明美国政府和企业之间,在市场的认知上已经出现巨大差异。事实是,美国政府长期以来的限制政策,不会打垮中国企业,只会倒逼我们走上芯片自主研发之路。

时间回拨到2016年,那是美国对中国开始实施芯片打压的一个标志性年份,中兴通讯突然遭到了美方制裁。当年,中国进口了2270亿美元的芯片,占到全球芯片产值的2/3以上,国产芯片的自给率,还不足10%。

很多人没有想到,三年之后,2019年,华为昇腾910芯片面世,而且,其在算力等关键指标上的突破,可以和英伟达高端芯片一较高下。紧接着,历经优化迭代的昇腾910芯片,开始与国内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行业共同成长,截至去年12月底,昇腾已发展超过60家硬件合作伙伴,已孵化40多个原生大模型及50多个大模型应用,与科大讯飞等10家伙伴发布了大模型训推一体机。

美国政府连续几年的出口限制,不仅催生了中国芯片的技术蜕变,而且市场也出现了趋势性的变化。数据显示,去年中国进口的芯片,美国进口只占3%。相关机构预测,今年,中国AI服务器市场外购芯片的比例,预计会从去年的约63%,下降至42%。

在产业链高度依赖全球分工的芯片领域,专家认为,中国想要在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关键不是一味追求国产,而是在于如何实现自主可控,更好利用全球资源,促进全人类的科技进步。

作为现代科技金字塔的基石,芯片产业,涉及研发、设计、制造、应用等一系列链条。就在本周,华为在成都正式发布两款鸿蒙电脑,这是国产自主研发的鸿蒙操作系统首次在电脑端正式发布,它的诞生,意味着我们在电脑领域,从硬件的芯片到软件的操作系统,都实现了自主可控。如果说芯片是大脑,操作系统则是为大脑注入了灵魂,而国产硬件和软件的深度协同发展,影响的也不仅仅是国内市场。

不在开源操作系统内核上进行二次开发,而是从零开始重构,历经五年研发,本周一,华为正式发布首款鸿蒙个人电脑,这意味着,加上手机、平板、穿戴设备,鸿蒙完成了全场景生态下的一块重要拼图,标志着中国拥有了从系统内核到应用生态全链路自主可控的电脑操作系统。电脑搭载5纳米工艺麒麟X90芯片,与鸿蒙系统深度协同,有分析指出,这让国产处理器首次在性能与生态适配性上形成闭环。

媒体评论,鸿蒙电脑的诞生,堪称国产操作系统的破壁之战。预计今年年底,鸿蒙将支持超过2000个融合生态应用,相比于目前主流操作系统覆盖办公、设计、游戏等各领域达数百万量级的生态应用,尽管鸿蒙生态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它给全球电脑操作系统市场格局带来的变化,已经是明确而清晰的。

鸿蒙电脑发布及其生态建设的崛起,也仰赖于国内丰富的消费业态和多元应用场景,而中国信息技术应用的创新,不仅从深耕国内市场中获取动力,也开始在外部世界汲取能量。本周,商务部发布消息,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全面完成,这将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出海,释放出巨大潜能。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设置了关于数字经济的专门章节。事实上,关于双方的数字合作,中国此前已发布《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发展合作倡议》等政策框架,并建立了与人工智能及数字治理相关的中国—东盟对话及论坛机制,中国企业更是已在产业端,开始寻求与东盟各国的深度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落地。

始终将全球南方国家转型需求放在重要位置,不止于东盟,中国还与海湾国家开展信息技术的合作,今年2月,DeepSeek宣布开始运营沙特阿美位于达曼的数字数据中心,联想在利雅得建设制造基地,推动“沙特制造”AI设备的生产。一带一路方面,人工智能等产业已成为货物贸易之外的新兴产业。而今年的广交会首次设立服务机器人专区,有“广交新兵”企业,仅两天就收获了超千万元的订单。种种迹象显示,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以更开放与合作的姿态,为全球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关税战、科技战,时间过得很快,面对前所未有的打压,我们当初的预测没有错,行进到今天,中国芯片的未来之路,已经越发明朗和确定。理性地看,中美两国的差异,除了在技术上,还有在认知上。我们坚定地认为,自立自强、合作包容,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本周,正像一位学者所言,我们都在等待一个转折点——也就是中国在芯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那个转折点,到那时,或许才能够让美国一些人真正明白,对中国采取的一系列打压限制,既无效又毫无意义。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