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秀百科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青海 扛源头责任 壮大河奔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8 05:34:00    

青海日报记者 张多钧 才贡加 潘昊 杨红霞 实习记者 张富昭

“泉眼无声惜细流。”若不亲临黄河源头,很难想象下游奔腾咆哮的母亲河,最初竟是从一眼几乎看不见水流的泉眼开始。

9月5日,当我们再次站在黄河源头,触摸母亲河最初的温柔,深切感受到:母亲河也需要呵护,而日夜守护她的,正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牧民群众。

黄河宁,天下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亲自擘画母亲河的未来。

青海作为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每年向下游输送洁净水流,在黄河生态版图中地位至关重要。这里既是源头区,也是干流区,保护好黄河源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近年来,青海牢记嘱托,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国之大者”,扛牢保护三江源、守护“中华水塔”的政治责任,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守护母亲河 绿水青山映初心

青海是三江之源,被誉为“中华水塔”,黄河从这里奔涌而出,滋养万里山河。

时值仲秋,黄河源头的约古宗列盆地已是寒风凛冽。天刚微亮,卓玛一家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挤牛奶、放牧、拾牛粪、清理垃圾……对于二十出头的卓玛来说,这样的生活并不枯燥。从小,舅舅格求就常对她说:“黄河源头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一定要守护好。”如今,她接过父辈的使命,成为黄河源头的守护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守护清流的诺言。

在黄河青海段,像卓玛这样的守护者还有许多。他们日复一日地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用最朴实的行动,守护着一江清水向东流。

“十四五”以来,青海切实扛起源头责任和干流担当,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制定并实施《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流域保护范围涵盖全省2市6州35个县(市、区),总面积达27.78万平方公里,为把黄河建成生命之河、美丽之河、安澜之河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青海作为轮值省份成功主办首届黄河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通过《西宁宣言》,推动形成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的管理新格局。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标志着黄河保护进入法治化新阶段。

尤其是近年来,青海通过实施禁牧封育、草原修复、湿地保护等一系列生态工程,黄河源头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等湖泊面积持续扩大,水源涵养功能不断增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稳步推进,重点治理区林草覆盖率显著提高,以往沟壑纵横的土地,如今已渐渐披上绿装。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黄河青海段出境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真正实现了“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美好愿景。

正是千千万万个像卓玛一样的守护者,用初心和坚守,换来了母亲河的健康安澜,让绿水青山永远映照初心。

大河润高原 生态民生双丰收

生态保护不是为了限制发展,而是为了追求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结合,努力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让群众在守护母亲河的过程中收获实实在在的福祉。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塔拉滩,昔日的荒漠如今已成为一片蓝色的“光伏海洋”。无数光伏板和风电机组拔地而起,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牧业”的立体发展模式。该项目不仅提供了清洁能源,还使当地风速降低50%,植被覆盖率提升至80%,真正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依托奔腾的黄河和两岸风光资源优势,青海清洁能源发展迅速。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已全部建成,玛尔挡、羊曲水电站全面并网发电,果洛第二回330千伏线路投入运行。目前,全省电力总装机容量突破7100万千瓦,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装机占比分别达到94.6%和70%,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新能源装机与发电量“双主体”的省份。

尤其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创新推行“一户一岗”机制,让1.7万余名牧民变身生态管护员,在家门口端上了“绿饭碗”,共享生态保护带来的红利。同时,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业发展迅速,有机草原监测面积已超过3亿亩(每亩约合0.067公顷),130多种特色农产品供应香港市场。青海牦牛肉成功获得供港准入资格,冰鲜藏羊肉首次进入澳门市场,“青海三文鱼”公共品牌发布后,出口量大幅增长12倍。

黄河两岸,绿色、有机的品牌越擦越亮,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生态与民生,从来不是选择题。青海正用实际行动证明,保护生态就是改善民生,绿水青山就是幸福靠山,守护黄河就是守护未来。

赓续黄河脉 赋能发展新动力

黄河不仅是一条自然的河流,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青海始终注重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努力讲好黄河源头的青海故事,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朋果正用心制作传统牛角弓。“以前做弓不是为了赚钱,纯粹是出于喜欢,就怕这门老手艺失传。”这位生活在黄河边的老匠人话语朴实,却道出众多传承人的共同心声。

如今,在尖扎县“五彩神箭”名片的影响带动下,朋果的作坊规模逐渐扩大,产品远销各地,使这项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河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依托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青海省先后在西宁、海东成立四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持续推进河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各项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据统计,“十四五”以来,青海省累计投入5.3亿元用于文物保护,组织实施208项黄河文物保护工程。宗日、丁都普巴等遗址考古项目被纳入国家文化公园保护体系。

此外,通过推动文艺创作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青海省不断激活黄河文化的内在生命力。整合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和主题鲜明的文化精品线路,“陶韵河湟”生态旅游带和“河湟文化民俗之旅”被纳入国家文化公园旅游规划。

如今,沿黄河廊道区域,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和研学旅行持续升温。一条条精品线路将自然景观、历史遗迹与民族风情有机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神韵黄河的独特魅力。文化的“软实力”正逐步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青海省将继续扛起黄河源头的责任与担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持续实施重大生态工程,不断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努力打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青海样板。

一条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民富的黄河正从青海奔涌向前,朝着未来浩荡行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

图片摄影 青海日报记者 张多钧 才贡加 潘昊 杨红霞 洪玉杰 实习记者 张富昭

《青海日报》(2025年09月08日 第4版:党报联动)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