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秀百科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九江长江大桥简介概况(守护九江长江大桥)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2 08:04:55    


水清岸绿 和谐共生

行走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

凭栏远眺

九江长江大桥伫立江上

桥上车辆川流不息

桥下船只水运繁忙

浔阳江畔处处萌发着新生的“脉动”


九江长江大桥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和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为双层双线铁路、公路两用桥,铁路桥长7675米,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第三座“里程碑”式的桥梁。

江水滔滔映初心。建长江大桥是民族半个世纪梦想,曾以国之重器之份量烙刻历史、融入记忆。九江长江大桥的建设几经曲折,直到京九铁路被列入“八五”重点建设项目,九江长江大桥作为配套工程,加快了建设进度,于1996年9月1日正式通车,成为京九铁路大动脉的“咽喉”,连接长江南北的交通要道,如今也成为长江“最美岸线”的一部分。

大桥上有钢梁3万多吨,铆钉、高强螺栓140多万套,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九江桥工段的桥梁工们每月都要对大桥进行一次全覆盖检查,精心维护铁路桥梁,保障运输安全畅通。

今年54岁的黄水政,是九江桥工段九江大桥车间检查工区班长,他的工作就是对大桥设备“把脉问诊”,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每次检修大桥,黄水政和工友们都要站在悬挂在大桥钢梁下距离江面20米的“吊篮”里,脚下是滔滔江水、船舶穿行,头顶是滚滚车流,列车呼啸而过时整个大桥都在晃动。

刚参加工作时连上桥都困难,根本不敢爬到‘吊篮’里去,更别说爬上桥拱了。

大桥上的三大拱最顶端距离江面近百米,拱位吊杆距公路面32米高,对每位桥梁工来说都是个不小的考验。但对于黄水政来说,背着9斤左右的安全带攀爬于钢梁之上不过是“家常便饭”。为保持身体平衡,黄水政用右腿膝盖抵着钢梁,一手扶着钢筋围栏,一手拿着检查锤敲击螺栓。风特别大时,他就用绳子把裤腿扎起来,防止风从裤管钻进来。

守桥这二十七年里,看着两岸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觉得再辛苦也值得,明年就要退休了,我得站好最后一班岗。

同样在1996年与九江长江大桥结下不解之缘的还有同一车间的桥梁工长陈瑜。大桥上附挂着许多电气设备,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日常维修,陈瑜便主动请缨,开启了维修航标灯的职业生涯。

大桥上有18盏航标灯,它们是航船的“眼睛”。只要有一盏灯熄灭就可能导致船只撞上大桥,我们得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复,确保其正常发光。

小小的航标灯检修起来可不简单。陈瑜和工友们需要在距离长江江面20多米高的大桥横梁处穿行攀爬,顺着悬空陡峭的钢筋斜梯,走到大桥下方的墩台上,再熟练地爬上窄小垂直的检修通道。来到航标灯旁边,身子几乎要垂直九十度,直面脚下的滔滔江水。陈瑜手持螺丝刀,一边检查航标灯是否松动,一边将航标灯擦拭干净,手下的动作熟练却轻柔。

早就习惯了,恐高恐水怎么干这一行。

从建设大桥到管护大桥,从学徒到桥梁工,再到工长,二十七年多少个寒来暑往,多少个日日夜夜,航标灯俨然成为陈瑜最亲密的“伙伴”。岁月如梭,陈瑜眼看着火车速度越来越快,长江航运越来越繁忙,长江岸线越来越美丽,也感受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现在航标灯更新换代,使用了最先进的LED灯,更加节能环保,使用寿命更长,维修次数少了,我们就以日常保养为主。碰上风雨雷电等恶劣天气,检查的频率就会增多。

陈瑜总是格外注意天色的变化,如果天黑得比较早,他则会提前打电话到送电室,要求他们早点开启航标灯,如若遇上大雾天气,他总会放心不下,休息时间也在岸边待上一会儿,远远观察航标灯的状况。对陈瑜来说,守护这18盏航标灯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今非昔比,大桥上的列车速度越来越快,公路上的汽车也更多了,长江水也变清了,沿岸也从原来的荒滩变成了公园,九江长江大桥也成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一景,成了一个旅游打卡点,我们上班就像在公园里。守护这里,是我们的责任。

水波为曲,桨帆为歌

长江畔的守桥人

正用他们的毅然坚守

“干”在实处、勇立潮头

配合奏好新时代“长江之歌”

续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铁路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