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秀百科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大湾区可为养老服务跨境合作探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10:08:00    

《南方日报》4月8日A08版

《南方日报》4月14日A05版

《南方日报》4月21日A05版

“湾区养老新探”系列深调研,从居家养老服务、老幼融合探索、智慧养老机遇等核心命题入手,看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探索“中国式养老”。

中国正在加速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如何老有所养”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其中,发展银发经济作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已成为社会关注重点。

作为“夕阳事业”和“朝阳产业”,发展银发经济为何重要?银发经济与传统养老产业的关系是什么?人才瓶颈该如何解决?大湾区该如何打造银发经济产业链?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副院长李佳,进行深入解读。

●南方日报记者 段江含

要创造一个新的经济领域

我国当前的养老负担并不沉重,有许多新需求有待激发,也希望借此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经济领域

南方日报:“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提高养老服务品质”是多地政府2025年的工作重点。为什么银发经济越来越受到重视?

李佳:银发经济可以看作应对老龄化趋势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也期望通过改善民生和服务,探寻发掘新的经济发展动能。

当我们谈论银发经济时,实际上是在探讨一个多层次的问题。从较为浅显的层面来讲,我们讨论的是随着老年人数量增多,消费对象发生转变,进而引发消费需求的转变,由此带来消费渠道的整体变革。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还存在另一个问题:我们现有的所有经济模型均建立在劳动年龄人口无限增长的基础上。如果未来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传统的经济模型将失效。这意味着我们现行的许多理论和模型都需要进行调整。在老龄社会背景下,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经济模型。

南方日报:相比于传统养老产业和服务业,您认为银发经济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李佳:首先,发展银发经济能提升养老服务的保障水平。老龄化并不等同于衰老化,许多老人刚刚步入初老,我们常用低龄、活力或基本健康来形容他们。目前80岁以下的低龄老人占比超85%,同时,基本健康以上的老人占比也超过85%。这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当前的养老负担并不沉重。在这个阶段发展银发经济,可以使产品、服务更加精细化,拓展传统养老产业,为老人提供更有力的服务和支撑。

其次,发展银发经济能促进供给与需求的变革。人们看待老龄化社会常常伴随着对需求萎缩的担忧,这种消费减少现象的背后,是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激发。很多人并非不喜欢某些产品或服务,而是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或信息不透明。比如欧洲的菜刀设计得更加轻便,在日本可以租赁不同颜色、材质和功能的拐杖。这些新的产品和服务为老人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也在激发新的需求。

当需求被激发出来后,供给也会随之跟上。企业可以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以长期照护险为例,在日本,长期照护险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商业闭环,包括护理床的租赁、清洗和再投放市场等环节,都实现了商业化运营,促进了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发展银发经济不仅能促进消费、增加供给,还能在做好存量的基础上创造增量。这些增量体现在消费的增量上,也带来了就业的增量。这就是我们发展银发经济的核心所在——通过市场化的行为和产业化的运作,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经济领域。这也是为何强调发展银发经济,而非局限于养老产业或养老服务业。

真正缺乏的是基层护理员

真正缺乏的并非人才,而是人力,尤其是基层护理人员,我们需要为行业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南方日报:在此前的调研中,跨界人才供给不足和专业服务人员的缺口大,被许多受访者提及。您认为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该问题?

李佳:当我们谈及银发经济人才时,核心问题在于——人才究竟缺不缺?实际上,养老服务业的人才队伍正日益壮大。许多来自不同行业的人士纷纷跨界加入养老领域,比如原本从事酒店服务、医疗护理、法律行业的人员,他们带来了全新的服务理念与模式,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基于我近年来的观察与调研,就当前形势而言,我们真正缺乏的并非人才,而是人力,尤其是基层护理人员。一个显著的原因是收入差距,家政服务、快递、外卖等行业的收入可能超过护工。同样,城市中的年轻人在选择职业时,也会优先考虑收入更高、更受尊重的岗位,如医院护士,而非养老院护工。

养老护理员的职业界限模糊也是一个问题。他们的工作内容既涉及医疗护理,又涵盖家政服务,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护士或保姆。这使养老护理员在职业发展、技能培训以及保险保障等方面都面临诸多困境。

对于上述问题,我认为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通过明确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定位、提高收入水平、完善保险保障等措施,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养老服务业。同时,加强老龄产业和银发经济的整体布局和规划,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整体布局解决老龄化问题

应明确“政府做兜底,市场做多样化,社会做补充”的角色定位,政府应加强引导和监管,切忌直接补贴企业

南方日报:您觉得政府在培育发展银发经济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李佳:政府应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应该是“政府做兜底,市场做多样化,社会做补充”。我建议政府应切实履行兜底责任,精简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明确政府保障的范围和标准,避免地方盲目攀比和过度投入。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养老市场的引导和监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普惠养老和多样化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养老服务的均衡发展。

在养老金融领域,当前存在一些误导性的观点和行为。例如,有人故意夸大社会保障养老金制度的危机,制造恐慌情绪,以推销保险等金融产品。政府应加强对养老金融市场的监管,规范销售行为,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我们还应看到,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但市场未能有效响应这些需求。这是因为市场自身存在信息不对称、服务不规范等问题,政府应推动养老服务的创新和发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一些投资机构开始关注养老领域,这为我们解决养老服务资金短缺、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引导资金、出台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同时,鼓励养老机构转变经营理念,从依赖政府补贴转向市场化运作,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创新的商业模式来吸引投资和消费。

南方日报:发展银发经济该如何有效发挥市场作用、让企业参与呢?

李佳:我们可以用数据、政策和引导资金来支持,但绝对不能直接补贴,因为大量补贴会扰乱市场,破坏企业的经营能力。社区养老应该依托社区现有资源来解决,而不是自创一套体系。这也是银发经济的核心理念——通过大范围的整体布局来解决老龄化问题。

大湾区如何整合养老资源?

港澳养老服务需求迫切,大湾区内地城市拥有强大的研发和制造能力,可通过物理联动、制度联动实现优势互补

南方日报:粤港澳三地在发展银发经济时,有哪些优势可以发挥?

李佳:首先,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十分突出,三地紧密联系可为养老服务跨境合作探路。港澳老龄化程度较高,养老服务需求迫切。大湾区内地城市与港澳的联动,不仅能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势互补,还能通过港澳进一步辐射台湾,乃至向东南亚地区拓展养老服务市场,形成广泛的区域合作网络。

其次,大湾区聚集了许多科技实力强劲的企业。以腾讯、华为等为代表的科技企业,正积极投身于老龄化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这些科技力量的注入,为大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再者,大湾区的制造能力突出。佛山、惠州等地作为制造业基地,不仅在生产残联产品方面有着丰富经验,还在电子类产品制造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这种强大的制造能力,使大湾区在养老服务相关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上具备显著优势。

上述优势不仅有助于大湾区自身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与提升,还能通过引进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先进产品与服务,进一步丰富养老服务的供给。

南方日报:您认为大湾区城市之间应如何协同发展,以形成银发经济产业链?

李佳:大湾区城市产业侧重各有不同是很好的现象。比如,智慧养老方面,佛山的制造业优势与深圳的科技优势相结合,就能形成强大的产业联动。同时,大湾区的养老院也可以成为老年产品的实验室,为企业提供直接反馈。

城市之间的联动至关重要。长三角地区通过打通医保、交通等壁垒,实现了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京津冀地区也通过类似举措,提升了养老服务的便捷性。海南在推广养老旅游时,通过官方背书、组织推介等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例子都表明,城市之间的联动应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通过物理联动、社保制度联动等方式,推动银发经济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这种联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还能为相关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