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秀百科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答记者问|职普融通、民办公办结合、中考优化 济宁多项教育试点成果显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2 19:36:00    

1

8月22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济宁市2025年中考、职普融通以及学生资助相关政策,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褚福梅

济宁市教育局副局长

张 伟

济宁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韩 瑾

济宁市学生资助事务中心主任

陈 勋

济宁市教育局发展规划科科长

1

现场答记者问环节

大众日报记者

当前家长群体对孩子“上好学”的期盼日益强烈,请问市教育局针对这一核心民生需求,在初中升高中阶段推出哪些具体改革举措回应家长对优质高中教育的期盼?

张 伟

济宁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当下,济宁市教育局立足民生需求,打出“职普融通、民办公办结合、优化中考政策”组合拳,全力强化高中教育市域统筹,加速扩大普通高中资源供给,为学子铺就多元成长之路。

一是职普融通开新局,双向选择破焦虑。职普融通试点规模实现跨越式拓展,在原有基础上新增8个县(市、区)试点,总数达15个,学校招生计划一举扩容至3610个。这一模式打破传统教育路径壁垒,通过中考录取的初中毕业生入学即获普通高中学籍,在职业学校修习普通高中课程。高一学年结束后,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考试,成绩位居校区前15%且总分不低于总分60%的学生,可转入普通高中继续就读;其余学生则顺势转入职业教育轨道,以职教高考为跳板,叩响本科、专科院校的大门。这种“二次选择”机制,给家长和学生吃下“定心丸”,有效缓解中考焦虑,收获广泛好评。

二是民办公办巧融合,惠民利学提质量。在资源整合方面,济宁市大胆创新,在7所民办学校试点举办公办班,释放1350个公办学位。入读学生享受公办学校收费标准,这一举措既盘活了民办学校闲置校舍资源,又为家长省下高额学费,同时满足民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迫切需求,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群众满意度的“双提升”。

三是中考政策再优化,资源调配更高效。强化“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对中考报名政策进行深度优化,构建起“县域优先+市域调剂”的双轨模式。学生优先在县域内报名,为县域高中留住优质生源,保障县中提升计划稳步推进。首次录取结束后,创新推出二次报名机制,将市域内招生未满学校的剩余学位面向全市征集志愿,有效避免资源浪费,推动教育资源在市域范围内实现高效流转与精准配置。

2025年全市下达高中段招生计划达到10.5万个,高中段学位保障率109.0%。全市普通高中新高一录取7.25万个,普通高中录取占初中毕业生的71.31%,其中公办高中达到新招生的79%,更多学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

中国山东网记者

针对当前学龄人口“排浪式”变化特点,《教育强国规划纲要》提出“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请问市教育局在对各学段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方面有什么举措?

陈 勋

济宁市教育局发展规划科科长

市教育局高度关注当前学龄人口变化对教育的影响,构建全链条资源贯通使用体系,动态适配学龄人口波动,重点实施以下措施:

一是建立学位需求预警机制。由市教育局牵头,市县两级教育部门每年分学段监测市域、县域内分学段学位供需情况,建立学位需求预警制度。当前幼儿园在园人数进入波谷阶段,入园人数趋于稳定;小学段学位需求高峰已过,入学人数将会逐年回落;初中段目前保持稳定,3-5年后2023-2024年小学高峰将进入初中;高中段暂未受出生人口变化影响,学位充足。

二是推行跨学段资源共享。适应生源峰谷变化,各学段校舍资源调剂使用。当小学入学人数减少时,同步预留相应校舍空间,为后续初中入学高峰储备资源;初中阶段生源下降后,富余校舍优先用于保障高中阶段学位供给,确保资源提前布局、无缝衔接。鼓励地理位置相邻的小学、初中、高中打破校际壁垒,共享校舍及配套设施。新规划学校优先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或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三是有序推进小班化教学。依据学龄人口变动情况,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降低班额标准,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深入实施强校扩优行动,引导生源向“薄弱校”“生源不足”学校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促进县域、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通过上述措施,济宁市将实现各学段教育资源的动态调整、高效利用,为应对学龄人口变化提供坚实保障。

济宁日报记者

学生资助政策是党和国家的阳光工程,是社会和群众关心关切的工作,请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具体可以享受哪些政策内容,目前济宁市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情况如何?

褚福梅

济宁市教育局副局长

学生资助是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教育公平和民生福祉。为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国家和省、市出台了完善的、覆盖学前、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高等教育全学段的学生资助政策。在学前教育阶段,目前有政府助学金和免保教费政策,其中政府助学金为平均每生每年1200元。免保教费政策目前面向全体在籍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幼儿;此外,媒体朋友们可能也注意到,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明确“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班的保教费。对在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儿童,参照当地同类型公办幼儿园免除水平,相应减免保育教育费。”在义务教育阶段,有生活补助和济宁市特色——营养改善计划两项政策,其中小学、初中寄宿生生活补助分别为每生每年1000元、1250元,非寄宿生分别为每生每年500元、625元;营养改善计划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每生每年补助200元,并分别为孤儿、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低保等困难学生提供每生每年补助3650元、2000元、600元。在高中阶段,困难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其中国家助学金为平均每生每年2300元;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面向全体在籍在校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有学费减免、国家助学金、奖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等资助政策。目前,济宁市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正处在集中办理期,持续到9月12日。

今年春季学期,我们将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由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2300元,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覆盖面由两个年级提高为三个年级,新增提标扩面资金701.47万元。为提升便民服务水平,2024年秋季济宁市率先在全省上线学生资助申请平台,实现学生资助申请“掌上办”,为学生家长提供便捷申请服务,自平台上线以来,28.4万名学生和家长通过平台“零材料零跑腿”完成资助申请。为提升精准资助水平,确保“应助尽助,不漏一人”,2024年秋季以来,我们协同大数据中心等部门,整合了民政、社保等11个部门数据,建立了大数据对比核查机制,实现学生资助申请平台与大数据平台信息交互,对申请资助信息进行大数据核查和反馈,精准识别困难学生。并对3.06万名孤儿、残疾学生、低保家庭等11类特殊困难学生群体提供“免申即享”服务,切实以数字化赋能精准资助。

下一步,济宁市教育局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国家资助政策,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铺就“便捷、高效、温暖”的求学之路。

东方圣城网记者

刚才介绍了,目前济宁市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正处在集中办理期,请详细介绍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以及如何办理。

韩 瑾

济宁市学生资助事务中心主任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校学生发放、在学生户籍所在县(市、区)教育部门办理,济宁市集中办理时间一般为每年8月1日至9月15日。

学生可根据家庭经济状况申请助学贷款额度,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含预科、高职、第二学士学位)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不超过20000元;全日制研究生(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不超过25000元,最长贷款期限22年。助学贷款执行浮动利率,按照同期同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减70个基点执行。助学贷款优先用于支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超出部分用于弥补日常生活费用。贷款学生在校期间不需还款,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由财政全额补贴。

为落实好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近年来,济宁市不断提升助学贷款服务水平:一是实施助学贷款工作标准化建设,对受理点位置选择、场地条件、设施设备配置、人员配备、受理服务等方面,明确标准和流程,确保助学贷款工作规范高效。二是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构建“市级+县级”“线上+线下”立体化宣传网络,及时发布政策解读、办理指南、金融常识、反诈宣传、热线电话等信息,每年印发“致高中阶段毕业生的一封信”和贷款政策宣传彩页,力求助学贷款政策“应知尽知”。三是优化助学贷款办理服务。在集中办理期间,所有办理点工作日持续开放,保证学生“随时来办、一次办好”。办理点内免费提供饮水、打印等服务,并聘用志愿者提供耐心细致的指引帮助。今年,我们在高新区、太白湖区、经开区新增了贷款办理点,方便学生就近办理。针对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我们也可提供“送贷上门”服务。

编辑:冯雯雯

审核:孙静、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