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秀百科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走进传统文化 践行时代责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3 06:32:00    

作者:周荣方(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喻为“根”和“魂”,深刻提出“第二个结合”,体现了中华文明深厚底蕴和中国式现代化崭新气象的贯通融通。作为思政课教师,该如何深刻阐释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发挥历史资源育人功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年心中埋下信仰的种子?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一直在思考、在探索、在历史的行走中寻找答案。

深挖历史富矿,以真理力量引领青年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内核,既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又紧密回应中国人民的精神需求。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民为邦本的治国方略、天人合一的和谐智慧、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等力量跨越时空而历久弥新,只有通过“行走的思政课”走进历史、走进文化,才能带给青年学子真实的体验与震撼。走进历史博物院,面对数千年前“诞生”的陶人,青年被其活灵活现的表情与肢体动作吸引,进而读懂匠人们身上所具有的精益求精的匠心追求;面对设计精巧、用于款待友邦贵客的酒壶酒杯,青年被其精湛技艺折服,进而读懂亲仁善邻的交往理念……青年的思维往往是跳跃的、发散的,引导他们走进历史,不仅能让他们知道故事、看到物件,更能把“道”贯穿于历史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春风化雨的方式让人悟“道”。“行走”于传统文化中,将青年视角、青年思维转化为推动思政课扎根中国大地的力量,在对历史器物的背景解读中,激发青年主动探索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方式方法,真正让“行走”成为思政课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的途径,真正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根深叶茂,扎根青年内心。从历史器物看责任担当,以历史背景读制度优势,让责任意识走进每个青年的内心,树立文化自信,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

践行“两个结合”,以文化源泉滋润青年心灵。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这也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途径,要用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去教育学生、涵养学生、启迪学生,讲清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底色和文化基因,更好地用这一思想武装青年学生。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带着青年们感受河南的历史文化资源,既是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职责所在,更是我们讲好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历史和灿烂文化,讲好当代中国与历史中国之间延续和发展的优势所在。我和青年们行走在古迹之间,在二里头遗址、时庄遗址感受文脉源远流长、文明薪火相传;我们共同研读源自河南的《易经》《道德经》等典籍,体悟其中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与当代社会价值理念的一脉相承、高度契合。每一次触摸泥土、触摸每一页古今对话,让青年们真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提供了文化土壤。“行走”不仅在场景中,更在心灵间。在这样的行走中,青年见到过坚信“夏朝种子”会发芽的满心自豪的老乡;见到过“触摸”周朝历史而泪流满面的剧场演员;见到过执着解密甲骨文含义的考古专家等,历史长河中他们与我们的相遇,让青年在“行走”中夯实文化自信,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的强大传承力量,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鲜明特色,激发青年践行“两个结合”的内生动力。

创新传播方式,以价值共识凝聚青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文化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与历史传承,深刻诠释着中华文明的独特智慧与价值追求。在教育范畴内,“和”文化为“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蓄势赋能。为了从历史和现实中深刻理解“和”的含义,我带领青年学生走近和了解特殊教育,以新时代青年的视角关注教育公平。在传统文化与特殊教育、普通教育融合的新路径研究中,尝试以传统文化中的医学故事、医学历史、从医理念等视角为切口,与特殊教育的中医课程相结合,让“和”文化理念得以具象化呈现。通过青年创新探索,“和”文化从抽象的理论概念,转为推动教育公平、促进教育融合的强大力量。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从戏曲、诗歌、舞台剧等传统形式走向拓展社会服务的新路径,彰显了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认同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而“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我们要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创新传播路径,在创新探索中践行时代责任,引导新时代青年将文化自信转化为实践动力,为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感召力,建成文化强国而不懈努力。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3日 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