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丝苗米、毛竹、蜜蜂现代农业产业园,蕉岭县高质量打造石窟河沿岸经济示范带。汪敬淼 摄
广东科诚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现代化的智能仓储中心。汪敬淼 摄
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全省前列、“强村公司”镇域全覆盖、地标产品畅销湾区……近年来,蕉岭县以“土特产”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地理标志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努力绘就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做好“土特产”文章,是打通现代农业“资源—产业—价值”链条的关键抓手。在长潭镇白马村丝苗米基地,“产业村长”林干松正忙着收割早稻。水稻生产的机械化,让这里的特色米做成了大产业。
林干松经营的广东科诚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该公司通过“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订单+电商”等模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长潭镇白马村党总支部书记林金华介绍,白马村的丝苗米有800多亩,是从村民手中流转过来的,统一打包给科诚公司耕作,“我们去年整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有53万多元,经营性收入有22万多元。”
在蕉岭县,类似的农业企业还很多。依托丝苗米、毛竹、蜜蜂现代农业产业园,蕉岭县高质量打造石窟河沿岸经济示范带,实现强村公司镇域全覆盖,至目前已完成农业社会化水稻托管服务5万多亩,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83.65%,居全省前列。
科技赋能为特色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在广福镇叶田村的食用菌智慧工厂,秀珍菇长势喜人,工人们忙碌其间。这座今年3月投产的智慧工厂,已建成7个全自动方舱,改变了传统食用菌种植模式。
而在三圳镇九岭村,淮山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村民黄清华正在查看淮山长势。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当地通过“统一育种、标准种植、品牌销售”模式,让这一“土宝贝”成了致富“金疙瘩”。
“合作社带动了80多户群众种植淮山,通过使用有机肥来提高质量产量,原来淮山卖三四元,有了国家地理标志,淮山卖到六七元,一亩可以增值两三千元。”村民黄清华说。
打造地理标志平台,是推动农产品“走出去”的关键一招。蕉岭县借力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三圳镇打造集文化展示、线下体验、产品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省级地理标志特色镇,让蕉岭产品畅销湾区市场。
从“土特产”培育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从科技赋能到地理标志平台建设,蕉岭一步步蹚出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如今,全县有“产业村长”36名,农业龙头企业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55家,家庭农场401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2家,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超15万元,60%的村突破50万元。
南方日报记者 陈萍
通讯员 申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