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桑昊 评论员 姚小雪)三伏酷暑,热浪蒸腾,荆州的田间地头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翠冠梨挂满枝头,黄桃饱满诱人,甜瓜香气四溢……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时令鲜果,不仅为市民带来了清凉甘甜,更在社交媒体上频频“出圈”,成为荆州夏日里一道亮眼的经济风景线。如何趁热打铁,让瓜果经济从“一时热闹”变为“长久红火”,从“地域特色”升级为“城市名片”,正考验着荆州的发展智慧与魄力。
瓜果经济“出圈”,首先要靠品质筑牢根基。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长江、汉江滋养出肥沃的土壤,亚热带季风气候赋予其充足的光照和降水,为优质瓜果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荆州通过推广优良品种、改良种植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让“荆州产”瓜果品质优势日益凸显。翠冠梨肉质细嫩、汁多味甜,黄桃果香浓郁、甜酸适口,甜瓜酥脆多汁、风味独特,这些“天生丽质”的特质,正是其能够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品质优势不会自然转化为市场胜势。要让好瓜果被更多人知晓,还需在标准化、品牌化上下功夫。当前,荆州部分瓜果存在“有品无牌”“同质竞争”的问题,一些农户仍深陷在“种得好”却“卖不好”的困境之中。这就需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加快建立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标准体系,统一标识、统一包装、统一溯源,让“荆州瓜果”成为消费者心中“安全、优质”的代名词。同时,要精心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品牌信誉,让“荆州翠冠梨”“荆州黄桃”等成为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瓜果经济“出圈”,要靠创新激活市场活力。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再好的产品也需要精准的营销推广。今年夏天,荆州部分农户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展示等方式,让瓜果从田间直接“飞”到消费者餐桌,这种“互联网+农业”的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让荆州瓜果的香甜飘向了更远的地方。但这远远不够,还应进一步拓展思路,着力推动瓜果经济与乡村旅游、休闲体验深度融合:设计“瓜果采摘游”精品线路,让游客在采摘中体验农耕乐趣与田园风情;大力发展瓜果深加工,将鲜果制成果酱、果干、果汁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条;策划举办“瓜果文化节”等主题活动,通过品鉴会、摄影展、创意大赛等活动,让瓜果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情感纽带。通过多元创新,让瓜果经济从“单一销售”向“多元增值”转变,从“一季红火”向“四季常青”延伸。
瓜果经济“出圈”,更要靠合力构建长效机制。瓜果经济的繁荣非一时之功,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形成合力,构建长效机制。政府部门要做好规划引导,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物流运输“最后一公里”难题,畅通瓜果外销渠道;要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农户发展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主体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链共同体,确保农户稳定增收。社会各界则要积极参与,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讲好荆州瓜果背后的科技兴农、品牌强农故事;消费者“用脚投票”,优先选购本土优质农产品,形成“爱荆州、买荆品”的良好社会氛围。
从“瓜果飘香”到“经济兴旺”,不仅隔着产业链的延伸,更连着乡村振兴的希望。荆州的瓜果经济,承载着农民增收致富的期盼,彰显着地方特色产业的魅力,更蕴含着推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当每一颗饱满的果实都成为荆州的“移动名片”,当每一次甜蜜的消费体验都加深人们对荆州的认同与向往,瓜果经济就真正实现了“出圈”,成为推动荆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夏日炎炎,瓜果正甜。让我们以瓜果为媒,聚各方之力,兴富民产业,让荆州的瓜果香飘万里、誉满全国,让这承载着丰收喜悦与富民希望的甜蜜事业,为乡村振兴写下更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