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秀百科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朱砂行动”24小时:核阴影笼罩印巴冲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9 01:00:00    

“辛杜尔”(Sindoor),在印度多指印度教妇女婚后在额上涂抹的红色妆粉,多为朱砂。

两周前,印巴克什米尔地区“枪击游客案”后,一张女子悲伤倚坐在丈夫遗体前的照片在印度社媒上疯传,激起了众多印度人的愤怒。在这场枪击案中,除了一名尼泊尔人外,其余25名死者均为印度男性。

自此,辛杜尔成为点燃印度对邻国怒火的标志性符号。尽管巴基斯坦政府明确表示“与枪击案无关”,但印度依然把矛头和怒火对准了这个常年对峙的邻国。

2025年4月23日,印度内阁安全委员会宣布关闭印巴唯一陆路口岸阿塔里-瓦噶,互停签证并驱逐对方侨民,更单方面中止《印度河河水条约》——这份维持着印巴双方用水平衡的条约,被视为印巴关系“最后一道防线”。

5月7日凌晨,印度武装部队发起代号为“辛杜尔”的行动,打击巴基斯坦和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设施。在交战中,印军确认已有战机被巴方击落。

两个拥核国家的激烈空战引发世界瞩目。自1947年建国以来,印巴围绕克什米尔地区已爆发三次规模性战争与大大小小的交火,而这一次局势又将如何发展?

紧张局势为多年来“最高点”

当地时间2025年5月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瓦赫边境口岸,印度边境安全部队(BSF)队员在路障上贴上写有‘游行已关闭’的海报,因仪式关闭而禁止访客入内。图/视觉中国

短短几个小时,印巴局势陡然恶化。

当地时间2025年5月7日凌晨,位于巴基斯坦东部旁遮普省及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居民,被巨大的爆炸声惊醒。旁遮普省一名7岁男孩在一所倒塌的清真寺中遇难。袭击现场还发现儿童书包。

巴基斯坦三军新闻局发言人乔杜里披露,印军当天凌晨对巴基斯坦境内6处地点发动了24起袭击,造成至少8名平民死亡、35人受伤。巴基斯坦国防部长也发表声明,称巴方防空系统已击落5架越境的印度战机,并俘虏多名印度军人。

袭击发生后,印度国防部证实,此次代号为“朱砂行动”的袭击,目标是打击巴控克什米尔的“恐怖分子基础设施”,并强调行动“有分寸、非升级”,未针对巴方军事设施。另有印度官员称,巴军“炮轰克什米尔地区数十个前沿村庄”,造成多人伤亡。

这是自克什米尔枪击案以来,双方首次爆发直接军事冲突,此前的外交对峙与“水战争”威胁,迅速演变为一场“热战”。

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谢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场危机背后,是莫迪政府在印度教民族主义裹挟之下,在国内政治、地缘博弈和身份政治三重维度上的战略冒险。

目前,巴基斯坦已宣布关闭全国空域48小时,所有航班取消,37架国际航班被迫改降邻国。首都伊斯兰堡等主要城市进入紧急状态,学校停课。印度北部部分机场也因局势紧张临时关闭。

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称,巴军已击落5架印度战机,包括3架“阵风”战斗机和苏-30MKI、米格-29各一架。巴方还俘虏了多名印度军人,展示了包括飞行员头盔在内的战利品。

据悉,“阵风”战斗机是目前印度空军装备体系中最受关注的武器,也是印度空军目前装备的最先进战机。

目前,双方均未公布具体军事损失。但国际卫星图像显示,印度航母“维克兰特”号已部署至阿拉伯海,印军运输机频繁向边境调动。

不少媒体报道称,此次冲突已导致超过2000名平民流离失所,克什米尔居民形容自身如“大象脚下的蚂蚁”,承受政客决策的代价。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局势升级表示担忧。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5日在记者见面会上说,印巴之间的紧张局势正达到多年来的“最高点”,他对此深感痛心。他再次强烈谴责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的恐怖袭击,并向遇难者家属表示慰问。

目前,印巴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上的交火仍在持续。双方能否在外部调停下“从悬崖边退回”,将成为避免全面战争的关键。

核红线趋于模糊

当地时间2025年5月4日,印控克什米尔,印度准军事部队在市中心巡逻。图/视觉中国

“这次行动是慎重且克制的。”5月7日,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和美国、英国、沙特、阿联酋和日本等多国安全顾问进行交谈,通报了此次行动的相关情况。

他强调,印度无意加剧当前局势,但如果巴基斯坦决定升级,印度已做好坚决反击的准备。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祥裕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从印度角度来看,印度试图通过精准打击“涉恐”目标,展现一种“冤有头债有主”的态度。同时避免事态过度升级,既让行动有所表态,又留有退路,防止局势失控。

在当天稍早时候,巴基斯坦国家安全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由总理夏巴兹·谢里夫主持。会议明确授权武装部队“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与人民安全,并保留“自主选择时间、地点及方式”进一步反击的权利。

同一天,印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民防演习。这次演习覆盖了244个被指定为“民防区”的地区。

这些区域不仅包括普通行政区,还涵盖了核电站、军事基地、炼油厂等敏感设施。演习内容包括空袭警报测试、停电应对、疏散计划演练等。

央视新闻报道称,这场民防演习是自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以来,印度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如此大规模的民防训练。

冲突升级下,核威慑阴影始终笼罩。

“这不是摆件。”5月3日,巴基斯坦交通部长阿巴西罕见公开核武库规模——130枚核弹头,射程覆盖印度全境的“沙欣-3”导弹已进入战备状态。

尽管国际社会多次警告,但两国近年频繁试射中程导弹,射程覆盖对方全境,核红线趋于模糊。

在曾祥裕看来,核威慑虽然令人担忧,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南亚局势完全失控。他举例,两国曾在1947年、1965年、1971年发生过三次战争,而核武化之后的多次大规模对峙,均未升级为全面战争,

这种“悬崖边缘”的威慑背后,是双方难以调和的政治困境。

谢超认为,此次危机恰逢莫迪政府强推《瓦克夫法案》修正案引发国内穆斯林群体强烈反弹之际。莫迪政府全方位展示对巴强硬姿态,其对内动员的意义不容忽视。

他表示,从历史经验来看,当印度教民族主义议程遭遇阻力时,塑造外部威胁往往成为转移矛盾的利器。通过将国内穆斯林权益问题与跨境恐怖主义议题捆绑,莫迪政府成功将社会矛盾引向传统宿敌巴基斯坦。

此外,在这次冲突中,国际社会的斡旋成为关键变量。中美俄罕见共同发声呼吁克制,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闭门会议。但地缘利益的分歧依然明显。

“美国国务院与国防部的矛盾表态,成为莫迪政府放手发动袭击的有利外部因素,更折射出特朗普政府当前在遏制中国与维持南亚稳定之间的战略摇摆。”谢超指出,这种“战略空窗期”被莫迪政府巧妙转化为对巴施压的战术机遇,寄希望于通过有限军事行动既展示常规军力优势,同时又避免触发核威慑红线。

曾祥裕认为,短期内双方为维护国内政治信誉,可能会陷入 “报复-还击” 的循环,难以迅速走出阴霾。但从中期来看,危机有缓和余地。

“巴基斯坦支持公开透明、中立的调查,中国、俄罗斯等多国也支持这一立场。”曾祥裕表示,若双方能在调查问题上达成共识,邀请第三方共同调查袭击事件真相,将是缓和局势的重要契机。

“未爆弹”持续发酵

当地时间2025年5月7日,印度阿杰梅尔市,该市举行民防停电演习,作为全国演习“行动实践”的一部分。图/视觉中国

此次冲突的直接导火索,是上个月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的针对印度教游客的枪击事件,莫迪政府将其定性为“恐怖袭击”,并通过断水、贸易禁运等手段极限施压。

4月23日,印度首次宣布暂停执行双方1960年在世界银行调停下签订的《印度河河水条约》,直到“巴基斯坦放弃对跨境恐怖主义的支持”。该条约保证了巴基斯坦80%农场的用水。

4月27日,在克什米尔发生致命武装袭击后,印度誓言切断上游的供水,这在巴基斯坦国内引起恐慌。

“相较于军事打击,断水或威胁断水的影响范围更广,可能波及巴基斯坦整个国家和民众,是较为危险的举动。”在曾祥裕看来,印度此举的姿态本身就对巴基斯坦造成了巨大震动。

虽短期内无法完全断水,但随着时间推移,若其逐步建设水利设施,对巴基斯坦水资源的威胁将持续上升。

曾祥裕表示,即便此次冲突危机解除,水资源问题仍可能成为两国持续不信任和矛盾升级的因素。双方若能就围绕《印度河水条约》等问题展开对话,对巴基斯坦而言有动力参与,也是一个可能的契机。

更令人关注的是,双方深层矛盾源于克什米尔主权争议、宗教对立及中巴经济走廊的地缘竞争。

历史维度上,克什米尔问题是英国殖民遗产的“未爆弹”。1947年《蒙巴顿方案》人为划分的宗教与领土矛盾,在莫迪激进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政策下持续发酵。

谢超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在这个缺乏危机管控机制的危险时刻,莫迪政府若继续沉迷于“战争边缘政策”的政治红利,当民族主义情绪裹挟理性决策时,或将随时点燃印巴全面战争的“火药桶”。

南方周末记者 王瑭琳

责编 毛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