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秀百科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农村基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9 05:53:00    

【学思践悟】

作者:张传鹤(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重视基层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发表的《加快建设文化强国》重要文章中提出“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作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等任务安排,为进一步补足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短板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实践抓手。

文化建设,难点在基层,短板在农村。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对于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方针新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把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加大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等针对性举措。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在重申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对口帮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倾斜”,作出“积极开展流动文化服务,通过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文艺小分队等形式,把慰问演出、文艺辅导、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内容送到百姓身边”等任务部署。

在中央、省、市、县各级部门推动下,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工作取得很多实实在在的成效。尤其是近几年,各省市县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创造了一些新鲜经验。

比如,2024年4月30日,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文化特派员工作实施意见》,推广实施文化特派员工作制度。文化特派员是面向社会各界,重点面向宣传文化系统单位、相关机关、高校和各类理论宣讲、文化艺术协会(学会、团体)等选拔的有高水平文化素养及文化专业特长,能指导乡镇(街道)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个人。文化特派员与原工作岗位不脱产,服务周期为两年,每年要驻乡镇(街道)100天左右,每个月至少要赴基层指导服务一次,主要聚焦宣传文化工作,在所驻乡镇(街道)范围内重点指导1个行政村,结对1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或农村文化礼堂,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服务供给、文化品牌打造等多项工作任务。浙江省为每位省级文化特派员每年提供20万元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通过建立服务保障机制,为文化特派员购买保险,属地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保障服务,派出单位履行“后援团”职责等,支持文化特派员开展工作,取得了“把文化送到田间地头”的实效。

又如,山东省日照市依托乡村市集创新开展乡村文化大集,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群众“家门口”,打响“我为乡村种文化”“艺术的光合作用”等公共服务品牌。立足群众生产生活,在群众“家门口”创作排演《文明花开香满园》《对门邻居》等原创性群众小戏小剧,受到群众好评。采取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模式,在群众“家门口”策划举办日照“四季村晚”示范展演活动,打响“欢乐村晚”品牌。全市15个村(社区)在2025年全省“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榜上有名,上榜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其中,3个村登上全国示范展示点名单。山东省邹平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务实举措,文化与组织部门联合,在全市开展“文化惠民民主议政日”,探索点单式、精准化文化惠民服务,将“戏曲进乡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动纳入民主议政,将每村每年1场戏、12部电影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交给群众,基层组织和群众参与度显著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在看到各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农村基层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加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未来,进一步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农村基层,还需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要提高组织力和执行力,确保党中央的精神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多次作出部署,并通过国家制定法律法规等方式加以推动。例如,201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对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提出了针对性的法律规定。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必须按刚性要求落实党中央的精神和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以专项工作检查考核为抓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不允许打折扣、搞变通。

二要多措并举,保证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经费投入充足。既可由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投入,也可吸收社会力量投资,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公民、法人依法自愿捐助资金。有了足够的经费投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器材购买、工作人员工资,以及其他活动经费才能得到可靠保障。

三要更加注重上级的优质文化资源支持与基层的实际文化发展需求相匹配。例如,在图书配送方面,可多配送解读中央精神的通俗读物、适合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律普及读物,以及关于农业科技、农村创业就业、家风家教的报刊书籍。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也要更加考虑农村群众的精神需求,努力做到按需生产、按需配送。

四要进一步加强数字赋能优质文化资源下基层。2017年11月29日,原文化部打造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产品“国家公共文化云”正式开通。“国家公共文化云”官网在主页设有村晚、群星奖、广场舞、我与文化馆、艺术讲堂、乡村网红、青少年美育、大家唱、文脉华夏、才艺管家、地方之窗、院团专区、文化矩阵等栏目菜单,内容十分丰富,大大提高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农村基层的丰富性、便利性和可选择性。实践证明,数字赋能是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最为便捷的途径。我们需要进一步创新思路举措,加强数字赋能优质文化资源下基层。

五要加强农村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农村基层,既包括优质文化产品直达农村基层,也包括优质文化人才队伍及其知识技能直达农村基层;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要通过线下、线上两种方式,多举办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人才培训班,聘请优质师资传授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之道,培养更多乡土文化建设人才骨干。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9日 0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